栏目:应届生入户 人气:0 日期:2023-03-09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教你如何界定,应届生落户深圳与非应届生)
教你如何
界定“应届生落户深圳”与“非应届生”,就业党好好收藏!一、国家公务员考试对应届生的界定应届毕业生,简言之就是在应该毕业的年份毕业的毕业生。换句话说,学生在学的一年,就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公务员,这点大家都已经清楚,在毕业前,允许先参加考试,等拿到毕业证后再审
查学历。但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除了顺利应届毕业的考生报考外,还有其他几种情况的考生,也可按应届生资格来对待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可以报考限应届生报考的职位。
(一)、规定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可按应届毕业生对待
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
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上述中户口、档案、组织关系未落实的,无论是保留在学校所在地,还是保留在生源地的,均可按应届毕业生对待。但要注意的是,非统招的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不按应届毕
业生对待,即使是毕业的当年,也不属于应届生。
(二)、“四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当年,可报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的职位。
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的人员,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当年,可以报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的职位。这类人按照国家政策,户口和档案是可以在学校
保留两年的。
(三)、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可按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
有部分考生在上学前,曾有过工作经历,也就是先上班,后上学的,这类应届毕业的考生,可按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如果符合职位规定的基层工作年限,也可以报考要求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职位。什么是“基层工作经历”?
要说明的,应届生专指考试当年顺利毕业的毕业生,上述和第二类人员虽也可报考要求为应届生的公务员职位,但并非也叫应届生,只能理解为具备报考国家公务员应届生资格,可按应届生对待。而第三类人员是属于应届生身份的。
二、为了缓解带来的应届生求职压力,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毕业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按规定在学校留档两年,两年内落实单位,高校统一按应届生身份帮助其办理就业手续。
1、政策出台的初衷留档两年意味着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应届生身份统一延长至两年。
也就是说2020届毕业生(在2019.6-2020年7月之间拿毕业证的学生)只要在两年内找到工作,就还是能按应届生待遇办理入职。很明显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带来的2020年就业市场拥挤问题。
2、政策带来的影响
首先,这对于想要继续参加国考的同学算是一个机会。因为在2021年,2020年的考试中他们都还能以应届生身份参考。3、对于考研生道理同样
申请暂缓就业,档案会暂放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样有效期2年,等到被研究生录取时,就可以调回到录取学校。
三、海外留学生怎么界定“应届生”(一)按政策字面解读:
首先说什么是应届生,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度对应届毕业生的界定是: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某高校毕业生,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
,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道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应届毕业生分两种:1.即将要毕业的,但是还没拿到毕业证,或者已经停止学习了,处于实习状态的。2.拿到毕业证了,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不超过一年(超过则为往届生)
应届毕业生的严格定义是:国内应届毕业生。就是纳入当年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就业计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教委按照各高校申报的名额定的。赴境外学习的留学生,是没有就业计划这一说的。(二)实际操作解读:
1、公考资讯网就以留学回国的学生为例,详细介绍回答:只要符合报考条件,留学生可以报考任意职位。如果留学生在面试前取得国(境)外学位并完成教育部门学历认证,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以报考限应届毕业生报考职位。2、公考外,其他招聘目前没有
具体政策,对海外留学生怎么认定为应届生,只能由招考单位认定。
本文链接: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